
10月21日,美国南方司令部发布了一条简短但引人关注的消息:他们在哥伦比亚附近的公海,用导弹击沉了四艘船。船上15人中,14人当场死亡,仅1人生还。
消息一出,舆论哗然。美国战争部长赫格塞斯随后在推特上高调宣称,这是特朗普总统亲自下令的行动,目标是“恐怖组织控制的运毒船”。他还表示,这些“毒贩恐怖分子”害死的美国人比基地组织还多。
表面看来,这是一次正义的反恐禁毒行动。但仔细看赫格塞斯的推文,会发现一个关键问题:他提到了死亡人数、总统授权,给这些人扣上了“恐怖分子”的帽子,却唯独没有说明缴获了多少毒品。
这就像警察端掉一个窝点,只通报击毙了多少人,却不提查获了多少赃物。禁毒行动的核心成果就是毒品,如果连缴获数量都说不清,这次行动的正当性难免让人怀疑。
展开剩余80%更让人不安的是,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。算上这次,特朗普政府已经在加勒比海和东太平洋地区,发动了至少十一次类似的“禁毒打击”。这些行动的手法如出一辙:不抓捕,不审讯,直接用导弹或重火力“当场击毙”。前前后后,已经有近六十人因此丧命。
这就引出了第二个疑点:为什么总要下死手?国际通行的禁毒合作模式,是情报共享、联合抓捕。抓住活的毒贩,不仅可以顺藤摸瓜,挖出整个贩毒网络,还能通过审讯固定证据链,在法律上将其绳之以法。
而美军现在的做法,简单粗暴,更像是为了“灭口”。每次行动都只剩下尸体和残骸,关于船只的来历、人员的身份、毒品的源头和去向,所有线索都随着爆炸和沉船石沉大海。这到底是禁毒,还是在掩盖什么?
如果说前面这些还只是战术层面的蹊跷,那么美军接下来的战略部署,则彻底暴露了其真实意图。
就在导弹炸船事件发生三天后的上周五,一个更具分量的“大家伙”出动了。美国海军最先进、最昂贵的“福特”号航空母舰战斗群,浩浩荡荡地驶向了加勒比海。这艘满载四千多名官兵、携带各型舰载机和尖端武器的超级航母,就这样加入了所谓的“禁毒行动”。
至此,事情的性质已经完全变了。航空母舰是用来进行大规模海空作战、实施国家战略威慑的重器。用它来打击几艘可能运毒的小船,无异于调来一个集团军去抓一个小偷。这不成了一出荒诞剧吗?
早在两个月前,美国就已经向加勒比地区派遣了大量驱逐舰、濒海战斗舰、潜艇和侦察机,进行了冷战后最大规模的军事集结。现在又派来航母,这已经不是“禁毒”能解释的了。这股庞大的军事力量,真正瞄准的,绝不是几艘小船上的毒贩。
就在袭击发生前几天,联合国人权专家公开发表声明,严厉谴责美国这种未经司法审判就直接动用武力致人死亡的行为,称其为“法外处决”,明确违反了国际法。专家还一针见血地指出,美国一直指责委内瑞拉“纵容贩毒”,但根据美国自己缉毒署(DEA)的报告,委内瑞拉根本就不是流入美国毒品的主要来源国。
“禁毒”这块遮羞布,被联合国毫不留情地扯了下来。
那么,撕掉“禁毒”的伪装,美国真正的目的究竟是什么?答案指向一个词:控制。
拉美,这片被美国长期视为“后院”的土地,近年来正变得越来越“不听话”。许多拉美国家开始奉行更加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,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。
洪都拉斯不久前顶住压力,终止了与美国的引渡条约;在联合国大会上,要求美国解除对古巴经济封锁的决议,年复一年地以压倒性多数通过。
这种离心倾向让特朗普政府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。为了重新攥紧对“后院”的控制权,军事威慑成了最直接、最粗暴的选择。所谓的“禁毒战争”,不过是发动这场威慑行动最“政治正确”的借口。
整件事的逻辑可以概括为三步:
一是制造理由,把拉美地区说成是毒品问题的源头,并把一些反美国家和“毒贩”、“恐怖组织”挂上钩。
二是展示武力,通过导弹攻击和大规模派兵,特别是动用航母,向整个地区炫耀肌肉,传递“必须听我的”信号。
三是政治孤立,用军事压力吓唬那些中间派国家,让它们选边站,从而孤立委内瑞拉、古巴这些不听美国话的国家。
这次导弹击船,那14个人的真实身份可能永远成谜。而“福特”号航母开过来,主要目的也不是打毒贩,更像是来震慑所有拉美国家,提醒他们谁才是这里说了算的人。
这套以“禁毒”为名的军事行动,本质上是一个大国为了维持自己主导地位的公开策略。只不过这次演得有点太明显,让大家都看清了背后的真实意图。
回顾历史,19世纪的“门罗主义”就宣称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。如今的做法,可视为其现代翻版。这正应了《孙子兵法》中的那句话: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,其核心正是通过武力威慑,来实现不成而胜的目的。
发布于:贵州省易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